温馨提示: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医传承网,报名可访问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唯一官网,请点击 http://www.zyscedu.org
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
首页 详细内容
陈智超 | 论对抗痛风的用药经验
发布人:中医师承
500
2018-07-20 18:11
摘要:陈智超,系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第三届学员,拜广东中医师承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广州市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减肥及内分泌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中医药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任培华教授门下。

“宇宙之阴阳总是平衡的,一个疾病的出现,必定有它治愈的方法。没有治不了的疾病,只有不会治病的医生。”

作者简介

陈智超,系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第三届学员,拜广东中医师承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广州市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减肥及内分泌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中医药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任培华教授门下。

中医师承-学员陈智超.jpg

中医师承学员陈智超

01 与痛风“结缘”

还记得那年在亲戚家玩耍,第二天脚大拇指第二关节就开始红肿疼痛,家人都认为是昨天玩耍时扭伤,但我记得并不是扭伤所致。敷药后,疼痛很快就缓解了,但是几天后又开始疼,家人也不明白其中缘故,但仍说是扭伤,继续带我去敷药,疼痛随后也得到缓解。

过了几个星期,关节又开始痛了起来,而后去了大医院拍片子,检查结果显示没有问题,医生见我非常断定地说并未扭伤,而是无缘无故的疼痛,于是叫我去验血。回家后的第二天,得到的确诊消息是尿酸过高引发的急性痛风关节炎,医生说“这个病没法治,你每天吃别嘌醇,痛的时候吃秋水仙碱,可以缓解症状。”当时我还小,不太懂“没法治”的意思,不知是否是得了绝症的意思。那时年仅十四,时至今日,已经过去十一年了。

02 越成长,越能了解痛风的本质

自那以后,我就谨遵医嘱,每天吃别嘌醇。刚得病时,疼痛发作得比较少,痛的时候吃秋水仙碱。病发时痛在脚大拇指第二关节处,曾体验过在最痛的时候彻夜难眠,辗转反侧,心脏跳一下,疼痛的地方就跳一下,疼痛随着心跳就越剧烈。

也是因为害怕,开始查找资料想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病,但是知道得越多,就对西药的治疗越没有信心。也了解到,别嘌醇吃得越多,越容易伤肾,秋水仙碱对肾脏的影响,比别嘌醇更为严重。

于是在高二时候,我开始停服西药,一粒也没有吃过,只在急性发作时才吃秋水仙碱。时间一晃而过,读大学后,痛风发作时,吃秋水仙碱就会拉稀,我也逐渐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得想想身体是否只是尿酸高这一个问题,只是降尿酸就可以了吗?

大三时,身体出现了其他症状,如运动时容易喘气,肌肉比一般人更硬,饭后容易腹胀,很久不能缓解,而且午饭后特别容易感到疲倦,心脏经常感觉到悸动,到医院检查过多次,却没查出原因。

为了了解病因,看过很多西医对痛风的病理分析以及对其他症状的病理分析,都建议做检查,但是在医院检查过多次都没有查不出病因所在。

某天刷牙时,看到舌苔很白,于是来了兴趣,上网查找关于舌象的诊断,从此,与中医结了缘。中医对症状的判断分析,使我豁然开朗,于是我开始用中医的思考模式去理解痛风。

中医非常注重细节,由此引导我开始关注疼痛的地方,进而开始了解十二经络。一开始关注的是疼痛的感觉,诸如刺痛、空痛、胀痛、酸痛等等。我开始记录痛风发作时的特点、发作前期的感觉、急性发作持续的时间,自己发作时的日期,并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尝试着寻找规律。

后来,我在中医中,找到了这个病的本质,痛风,就是脾胃病!

03 痛风本身是由脾胃虚弱引起的

之所以一开始就这么判断,是因为疼痛的地方。痛风患者病情比较轻的、正气不弱的,痛风首先发作的地方是脚大拇指第二关节处。观看经络图时就会有所发现,疼痛的关节刚刚是处于大都穴旁边,大都穴为脾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

“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脾土生发之气,富含水湿,至本穴后部分水湿之气散热冷降归地,所降之水也小”,隐白穴富含水湿的气到了大都穴,若大都穴火气不足,不足以生发水湿,那么,水湿往后部就会大大增加。

“关节者,风水之地也”,关节越大,越容易藏风卧水,而且由于关节的构造,物质能进去,但不容易出来,这是为何脚大拇指第二关节处成为病轻者痛风首次发病的位置。

打从大学毕业后,我开始认识一些患有痛风的病人,他们反馈的意见也印证了这一点,即便是无药可治的西医,也打着“戒口”的口号,呼吁病人不能摄入高嘌呤食物。然而痛风本身在摄入嘌呤方面,占的比例并不高,痛风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嘌呤排泄障碍,占痛风病发作的80%!所以戒口解决不了问题,中医讲,“肾主水”、“脾主运化,脾统血”,脾肾阳虚,不能化气,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才是这个病的根本原因。

中医师承-痛风.jpg

04 对痛风发作的特点总结

由于每个人体质不一样,正气耗损的程度不一样,所以疼痛的位置不一样,疼痛感觉不一样,发作持续时间也不一样。但是通过观察,我得出了其中的一些共同特征,具体如下:

1、痛风发作前,常发作的关节有感觉比没有感觉好

经常关注身体各部分的变化,便会有所体会,这就是所谓的久病成医。因为邪气一直存在体内,若邪气有异动,正气也可能会动兵。这是正气亢奋与否的标志。在急性发作前,经常发作的关节会有酸、绷紧、冷、胀等的感觉,说明在没有真正疼痛前,正邪已经开始搏斗,预后往往比较好,之后有可能不痛、不了了之;有可能痛,但时间不会太长。

2、痛风发作的时间一般在晚上

痛风病人都有所体会,第二天早上起床,关节就疼,不过早上疼痛不会一直加重,疼痛开始加重的时间一般在下午,越接近傍晚,疼痛感越强。这符合中医阴阳的特性。

一日之中,夜晚阴气最重,身体内阴气容易同气相求,引起关节急性发作;早上阳气升腾,身体内阳气越来越旺盛;一直到午时,阳气开始走下坡,阴气生,体内阴气同气相求,开始盛起来,故疼痛愈来愈重。因此,疼痛发作的第一天要把握好,能止住疼痛,急性发作就到此为止了。由此可以总结出两个痛风的特点:一是,若下午没有加重,病情便会在可控范围内,或者病情并不急,还以扶正祛邪为要。二是,若发作时间不在晚上,而在白天下午,这也说明了不属于阳气虚弱,邪气趁虚而乘,但疼痛持续时间会比较长。

3、痛风疼痛的感觉影响预后

在中医疼痛辩证中,由于每个人正气耗损程度不一样,对身体五脏六腑影响不一样,所以各种疼痛感觉都会存在。在痛风中,患者感觉重痛和酸痛时,预后往往不佳,因为两种疼痛的感觉,都是由湿气滞留关节肌肉引起的,湿性最缠绵不休,会使病情延长,这时候要想办法温阳利其小便。再者,患者有复合型的疼痛感觉,如刺痛、酸痛、灼痛时,病情往往也比较长。

4、痛风为阴邪,与二十四节气相应

任何疾病,从正邪相争来说,在节前发病,比节中发病要好。天人相合,身体从大自然而生,大自然的变化自然会影响身体的变化。节,竹节也,节与节之间是滑利的,一到节上,便难过去。宇宙大气,交节必郁而后通。因此,凡病节前起色,邪欲动则正气欲动,为足以抗衡之,以后即愈得快,反之,节中发病,正气虚弱不足以抗衡,预后不好。

5、痛风发作的关节在下肢比在上肢好

湿性重浊,其性趋下。发于下,是正常情况。换句话说,若病发部位越往上走,对病情越不利。这就好比如往一个桶里装水,桶是一个人,水是湿,水少,则在桶下部分,水增多,水面开始往桶的中部满溢,继而往桶的上部满溢,人身也一样,邪气少时,痛在脚趾,脚踝,邪气增多,痛在膝盖,邪气满溢,痛在上肢,关节变形,预后越差。

05 在痛风急性发作时的用药经验

痛风急性发作分两种情况,一个是没有化热,一个是已经化热。没有化热比化热要好治,因为人体气血在流动,不会无端的局部发热,譬如沼泽,流动不通,里边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才会发热,人体也一样,不通才会热和痛,越热,就是阳气郁遏得越厉害,这时候需要辛散药配合凉血药进行降热宣通。

急性发作,首当利其小便,是为浊气寻出路。

痛风为脾胃本虚,脾虚必生湿,若脾不能治水,肾司二便,肾虚水泛,浊气自不能从小便排泄,所以对于痛风本的控制不在于摄入嘌呤的控制,而在排泄功能的强健。若急性发作用药健脾益肾祛湿,小便增多,疼痛感往往随着小便而去。

在临床中发现,痛风多为寒湿邪气留于关节,根据个人体质不一样,有时候只健脾就能利小便,疼痛能止住,若病较长的患者,不把益肾与健脾一起用,大多不能利湿,自然关节疼痛处肿胀不能消除。而其中的复杂性在于,本身是寒湿之邪,若化热则需用寒凉药降热,又与本身性质相冲突,因此,利其小便是关键,无论是寒湿有热或无热,只要能有出路,给邪气找通路,让它不郁遏在一个地方,邪去正气自然会安定,关节发热自然会消除。

但利其小便也会伤阴,关键在于脾肾之气耗损的程度。人体气化功能障碍,则会元气不足,中气运转无力,升清降浊功能失常,所以“泄化浊淤,健脾益肾”是贯穿治疗整个疾病的过程。

06 治疗原则以“泄化浊淤,健脾益肾”为主

浊为湿,体内正气虚而生虚寒,合为寒湿。淤为有形实邪,为现代医学之痛风石沉积也,发作次数越多,越容易生淤。浊淤为阴,气为阳,根本原因在于元气不足,中气运转无力,大原则必然是“泄化浊淤,健脾益肾”,痛风石的沉积,只有在阳的普照下化为精微,气的推动下从小便泄化,升清降浊功能正常,病情自会得到痊愈。 

常用经方方剂:苓桂术甘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加白术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

痛风急性发作时,重用利湿剂【必用土茯苓(120-200g)、萆薢(30-60g)、威灵仙(30-60g)等】,若急性发作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越重,此时需慎用热药开痹,即使现在没有发热,但是因为疼痛在加重,若不能利其小便,则用热药有可能导致向化热的方向转变,诸如附子、川乌、草乌、干姜等等。

痛风急性发作已经化热,重用利湿剂,选用石膏、知母、地黄、寒水石等清热通络。此时需要注意患者脾胃虚弱的程度,不能进一步损伤阳气,即使是化热,也需配以辛散温通之热药,以达宣通经络以开痹的效果。

痛风急性发作偏寒者,首选艾灸,汤剂选重用利湿剂,加附子、川乌、草乌、桂枝、细辛等。

关节在上者,加桂枝,独活引经;关节在下者,加牛膝,川续断,狗脊等。

不同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正气虚弱,不少患者兼见不同程度的气虚、阳虚或阴虚症候,但总以脾胃气虚或阳虚为主症,痛风主虚在脾肾,因此治则在益肾壮督,补脾助阳。急性发作期,邪盛则以驱邪为主,少佐补益脾肾药,急性发作邪气不盛,痛得不厉害,或没有化热,还需以扶正为主,佐以驱邪。

扶正补虚以熟地、桂枝、附子、人参、黄芪等补虚药为伍;开痹药的使用观察疼痛感觉,若只肿胀,多为湿邪留恋,气滞于筋骨肌肉,白芥子,泽兰,泽泻等;酸痛,重痛者,也为湿邪流注肌肉关节,重用土茯苓、萆薢、茯苓、苍术等利水渗湿药,佐以益肾健脾等。关节刺痛,或舌象脉象已经呈现出血瘀表现,则需活血化瘀,用川芎、当归、红花、桃仁、土鳖虫、赤芍等,此时还需关注脾胃虚弱的程度,若已大便不成型,则慎用性质滑利之活血药。

面对痛风急性发作,我的用药习惯是必用或重用土茯苓、萆薢、威灵仙,然后根据疼痛的感觉,从寒化或热化,选择经方方剂化裁,再考虑兼症选择药物。没有疼痛的平缓期,以扶正为主,多选用补益类方剂如气虚用四君子汤、阳虚用真武汤、阴虚用八味肾气丸等,必以扶正祛邪为主旋律。

无论是急性发作或平缓期,本病都为本虚标实,只是在发作期要侧重于驱邪,平缓期注重扶正,仅此而已。若无法把握好“泄化浊淤,健脾益肾”为总的治疗原则,则无法从根本上治愈


以上为本人十年间观察痛风总结的临床观点,2017年急性发作次数10余次,多能取效。因为临床思路和用药有效而发表的感想,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多多包涵。


马上报名抢试听名额
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 —— 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

姓名:
手机:
区域:
立即报名
020-84209520